|
|
 |
|
初入平潭的感动 |
|
|
文章来源:本刊原创 李妙君 更新时间:
2012-11-23
|
|
|
 |
李妙君(左一)在厦门特房集团建设工地上工作。 |
两个多月来,从一名刑侦女警转变为平潭县政府副职领导,这里时时映入眼帘的碧海蓝天、日夜轰鸣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忘我投入忙忙碌碌的干部、勤劳质朴的百姓时刻打动着我的心,使我意识到,在这一方热土,必须竭尽所能,有所作为,用心努力地书写在这里的每一天。
扎在工地上的领导
今年5月报到那天,在组织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从平潭县政府赶到岚城组团现场指挥部,放眼望去,周边几乎每位干部都有一张黝黑的脸庞,远处烈日下指挥和施工的人们个个挥汗如雨。
之后的一天,我陪同省直单位的一个调研工作组到海峡高速客滚码头、协力科技等地参观考察,仅在建设工地遇到的县领导就有3位,他们头戴安全帽,鞋子上沾满泥巴,一身尘土,满脸汗水。在那一瞬间,我被深深感动了,而且隐隐有一分自豪,为即将融入这个实干奋进的特殊集体而自豪!
正是这些可敬的干部,带领着平潭人民,用实干苦干的付出,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地忠实践行着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打造了令世人惊奇的“平潭速度、平潭质量、平潭效益”。
感受来自对岸的脉动
“平潭因台而设,因台而兴”,这是实验区对中央开放开发平潭意图的领会。平潭“综合实验”的核心目标就是落实“五个共同”(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建设两岸人民“共同家园”,形成台湾同胞的“第二生活圈”。
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迄今已有30多个省直部门相继出台支持政策;11月30日,“海峡号”正式直航台中,单向航程仅需2.5小时,两岸由此建立起时间最快、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海上通道。
在平潭,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海峡对岸清晰的脉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已有260多批台湾重要团组2800多人次来平潭考察、洽谈。今年3月,本地台商还成立了平潭台商协会筹备会。6月中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两岸共同家园论坛”,国家有关部委、省直部门负责人、台湾部分县市代表,以及两岸工商界、旅游界、学术界代表,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成员等各界人士共600余人出席大会。一位到这里采访的台媒记者激动地说:“可以预见,平潭的前景将非常美好,两岸交流往来会更加频繁,双方都会因此而受益。”
展望未来,平潭这颗海峡“明珠”将随着时光流转而日益璀璨、熠熠生辉……
倾听最质朴的声音
在挂职前夕的培训会议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要“注重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深入到基层一线去看、去问、去听、去学”;“既要身下基层,更要心下基层,用心了解基层实际。”我牢记着这些嘱托,抓住一切机会用心倾听基层的声音,了解相关的情况,也因此又收获了许多感动。
在一次基层调研座谈会上,一位曾任村支书的老伯称赞村委会干部大力加强村部建设、帮扶贫困乡亲、开展就业培训教育和就业引导。谈话中他很激动,“别的地方村民为了多要拆迁赔偿,都在搞抢建,我们不搞,就是因为这里的干部好。”他用朴实的言语表达着对当地干部的尊重和拥护,而我从中看到的是,老百姓的心其实是很纯净的,你对他好,他就爱戴你,对你好,支持你。这是最质朴的声音,也是我们最需要倾听的声音。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走访慰问了这里一位工作人员的母亲,了解到她的丈夫已经去世10多年,她独自带大4个孩子,非常地艰辛不易。这一家人说起平潭这些年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说起他们的一些困惑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平潭普通百姓的喜乐烦恼,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临走的时候,这位母亲依依不舍,眼含泪花。3天后,她竟熬了一大碗花生汤让小孩送到县政府来给我,汤很甜,满含着一位母亲质朴的感情,让我再次感受到,普通百姓的心是这样的善良纯净,只要你给他们一点点关怀,他们给予你的就将是海洋般的深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