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闽南红砖聚落”列入“申遗”预备名录,如今正在落实有关工作。
 |
蔡氏古民居堪称闽南建筑最美的“诗篇”。 |
不说话,同样也能包含千言万语。
我们在南安市官桥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欣赏那些无与伦比的古典雕刻与装饰艺术时,感触最深的是:沉默,却有述说;毫不艳丽,也能风情万种。
掉落人间的建筑之韵
眼前一片红砖白墙画卷般铺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白条石砌成的石埕两旁,垂手肃立,默然仰视南方天空。据蔡氏后人蔡宗敬介绍,古民居建筑群选址处是一个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故而建筑群布局也像一把琵琶。一旦走近古民居,仰望着那些高高翘起的檐角,隐隐约约似有天籁传来,如此深沉、缓慢而又悠长。
自2010年开始,海峡两岸红砖建筑计划共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闽南红砖聚落”列入预备名录,如今正在落实“申遗”工作。有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称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耗费了40多年时间兴建而成的。古民居每堵外墙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贴面是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在面街的砖面上还有砖錾砌成的隶书体或古篆体的书法,如“忠孝廉节”、“仁义礼智”、“荔谱传家”等,字字端正气派,凹入砖体。仔细看去,红白相间,又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迷宫,令人叹为观止。
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那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崇尚风雅、谦逊待人的家训,深得儒家精义,为建筑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更依靠建筑装饰如雕刻、绘画、色彩等来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境界。单说雕刻艺术,据蔡宗敬先生介绍,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就有6种雕刻之多,分别是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剪雕和一种奇特的、至今未有专家能考证出的雕刻。
在现存较完整的16座宅第中,随处可见大量出色的砖、石、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正门屋檐下、墙壁、外墙基、柱础等处,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图案精美绝伦,富有立体感。在醉经堂、世双厝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大部分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等,传递出一种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蔡氏古民居所有宅第的大门,几乎都要由门槛、门斗、门钹、门当、家冠、门神、诗书、壁雕等组成,名目众多,工艺之繁琐可想而知,但建筑群的主要设计人蔡资深对于细节的刻画相当卓越,大门上用砖、石、木雕来表现鱼虫鸟兽、传说故事、图腾符号等等,一应俱全,栩栩如生。一扇门简直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令人啧啧称奇。
在古民居内,人们还发现了一种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这种雕塑工艺,在手法上似乎糅合了泥塑雕和剪雕技艺,而在图案的设置上,青花瓷瓶是中国风,鱼尾狮、青麟等带有浓郁的南洋味道,龙涎香炉等又反映出伊斯兰艺术。可谓五味杂陈,别具一格。
“沉默艺术”背后的“诉说”
“每一个图案背后,就是一个故事。这些雕刻画看起来好像简简单单,其实它们所叙述的东西,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蔡宗敬先生称,古民居内的许多泥塑画、木雕画、石雕画其实都“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有的甚至是对经文书籍的诠释。像模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讲的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赶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讲的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柱墩雕“喜鹊和梅花”则是表现谚语“喜上眉梢”;还有户楣雕“苟完”,出处是《论语·子路》,自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在其中。这些雕刻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的顶尖技艺,形成独特的欣赏格调。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强调宗族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主旨十分明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从蔡氏古民居内那些沉默不语但又线条分明的雕刻中,我们隐约能读出建筑设计者当初煞费的苦心。因为这些雕刻中的灵魂已跃然石上、木上,正开口细说着浩如烟海的良言箴语。
闽南建筑最美的“诗篇”
蔡氏古民居注重以其流动、起伏、多变的线条,来捕捉旅行者的眼球。长而方的墙身构筑了稳重的核心,流畅的檐线、叠加的脊鳞、飞翘的尾檐,则升腾出一种韵律之美。同时,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那是一种垒砖砌石的智慧,所有的一切在出砖入石之间,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传统的东西有时很脆弱,极容易被新生事物破坏,但有时又极具生命力,它牢牢扎根于我们的心中,需要的只是一次发现,一种尊重。也许你赞叹过卢浮宫的华丽、阿尔汉布拉宫的宏伟、悉尼歌剧院的精巧,但请不要忘了,在你的身边有个蔡氏古民居,一个红砖铸就的沉默巨人,它穿越历史的风雨,依然在气势磅礴地吟诵着闽南建筑最美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