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姜信治赴泉州调研基层党建 |
|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2013-05-23
|
|
|
3月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深入泉州市调研基层党建工作。他指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姜信治先后到洛江、德化、永春、安溪等县区的乡村、企业和项目建设工地,了解党员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与基层党员干部座谈交流,共同研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调研中,姜信治充分肯定了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就如何推动泉州持续发展,他强调,既要看总量、看收入,又要看人均、看支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既要讲保护、讲生态,又要讲发展、讲节约,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抓发展、抓民生,又要抓党建、抓人才,夯实党建基础,为各项事业发展凝聚力量、聚集人才、提供保障。
我省出台“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
从今年起5年内省市县三级财政将投入100亿元以上人才经费,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省特支人才“双百计划”和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每年引进1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激励一批优秀人才,重点打造厦门、平潭2个人才特区,建设福州等8个特色人才聚集区,建设20个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培育25个企事业人才高地,着力打造闽台人才合作交流等6个工作平台,加快各类优秀人才聚集。
厦门出台“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 每年将投入各项保障资金近15亿元
3月7日,厦门市举行“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实施工作部署会暨新闻发布会,宣布出台“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政策优势,构建“人才特区”。这是厦门市近年来第一次成系统、较全面地集中出台人才政策群,也是厦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才工程。
这套政策体系由“一个总纲、十二个人才计划、七大支撑政策体系”共20个政策文件组成,简称“1127”人才工程。该工程紧紧围绕厦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人才发展特殊政策、特别机制、特事特办,有针对性地延揽人才。该政策实施后,厦门市财政每年将投入各项保障资金近15亿元。该人才政策体系还专门针对台湾人才采取聘用制柔性引进包括退休专家在内的台湾人才,同时在两岸人才机构合作方面先行先试。
福州市出台在榕台湾地区居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工作办法
打破职称评审受学历、资历、身份等因素制约,探索建立适合在大陆工作、创业的台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在福州市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从事工程、经济、卫生、农业系列专业技术工作,且未达到大陆法定退休年龄的台湾地区居民,可以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泉州市“双选双考”培养优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
选优,按村级党组织数10% — 20%的比例确定培养对象,培养对象以45岁左右为主体,个人须任村主干满3年;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期间,个人或所在村曾获县处级以上表彰。
选任,对连任村主干满三届(9年)及以上,考核评为优秀档次的培养对象,从中择优选拔担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
考核,由1名县(市、区)领导、1名乡镇(街道)领导挂钩指导,定期组织培训或考察,每年组织进行一次综合考评。
考录,每年按培养对象总数5% — 10%的比例,定向招聘到缺编的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全市培养500名左右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莆田市推动新一轮“引智兴莆”工程创新发展
制定新一轮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完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加强与6000多名莆籍在外人才沟通联系,依托驻外党组织探索创建若干个驻外人才服务站点,对接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助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
(本栏由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供稿)
|
|
|
|
|
|
|
|